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佩饰物 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 长5.5厘米 牌饰采用透雕技法,以变形鸟纹为主题纹饰,具有典型的鲜卑特色,应该是北魏早期制品。 动物纹牌饰是具有典型草原文化特征的装饰品,其样式各异,有浮雕,有透雕;动物种类有马、牛、羊、鹿、虎、豹、狼、驴、鹰、鸟等。动物纹牌饰广泛出现在东胡、匈奴、鲜卑、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中,这些遗存上起春秋晚期,...
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39.4厘米、长47厘米 此俑作一胡人骑于卧驼上牵缰起身状,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,而驼首高昂也是唐代骆驼雕塑的典型特征。此俑造型饱满生动,釉色瑰丽,是艺术效果极佳的三彩精品。唐代陶俑的施彩方法,有的是素烧后于表面先施一层白粉,再精工彩绘;有的是先彩绘,再烧制。烧制三彩釉陶时唐代新出现的工艺,以其釉色莹亮、斑斓绚丽而倍受喜爱。
唐 1954年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高107厘米 唐代石雕艺术偏重于佛教题材。这件唐代石刻天王像,造型丰腴挺秀,雕法圆熟精炼,糅合了黄河流域的浑厚质朴风格与当地传统。造像由细砂岩雕制,手臂残缺,服饰、造型不似内地佛教造像护法天王像。 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。天王形象通常为雄壮威武,铠胄严整,脚下镇踏鬼神。随着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影响,天王形象中的夸张成分逐渐减弱,写实性增强。这...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76年山西省大同市永固陵出土 门楣(2段)总长224厘米,宽50厘米,门框(仅存左框,右框为复制品)长168厘米,宽30厘米,厚22厘米,门墩(2件)高30厘米,长45厘米,宽41厘米 石券门由拱形门楣、门柱、门槛、虎头门墩、石门五部分组成,门无轴,不开合,是嵌入门楣内的。门楣两端各浮雕一精美的捧莲蕾童子,门柱上部浮雕孔雀。永固陵石券门是北魏石雕艺术的杰作...
南北朝 南朝 墓室内装饰图像 河南省邓县出土 长38.7厘米、宽18.9厘米、厚6.3厘米 凤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之王,雄的称“凤”,雌的称“凰”,通称“凤凰”。其形状为“鸡头,蛇颈,燕颔,龟背,鱼尾,五彩色,高六尺许”。这块画像砖整个砖面浮雕一只展翅扬尾的凤凰,其形象特征与记载基本相符。画中的凤凰翅、尾都冲破边框花纹饰带,双翅张举,挺胸引颈,长尾高扬,双腿分立,有强傲之...
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杨思勖墓出土 高40.1厘米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,有贴金,多剥落。均立在方形座上,头戴幞头,身着圆领宽袖长衣,腰束黑带(涂墨),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。下着袴,足穿黑靴。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,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(见照片)。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,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,因上下均残,究系何物不详;左手抚剑(见线图)。从他们的装束和佩...
南北朝 南朝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出土 长38厘米、宽19厘米、厚6.3厘米 画中四名女性服装相同,上身穿裲裆衫,下穿长裙,足登高履,不同的是前二人头梳上冲的双环髻,后二人头梳双丫髻,四人中一人持扇,一人挟坐垫。 裲裆衫是由裲裆甲演变而来,没有衣袖,只有两片衣襟,其一当胸,其一当背,唐宋时期称其为半袖,今天俗称为背心。裲裆衫既可以保持身体温暖,又可以...
晋 西晋 墓室建筑材料 1918年安徽省凤台县出土 长34.8厘米、宽172厘米、厚5.8厘米 这块砖是墓室砖,上刻“咸宁四年七月吕氏造,是为晋即祚十四年春,泰(即“太”)岁在丙戌”。砖文中的“吕氏”曾任陈郡太守,为夫人建墓制砖,刻文志记。字体为草隶。 草隶即章草,是笔画带有隶书波磔的规范草书。草书起源很早,书写时简单草率的写法在篆书中就有。到西晋时期,由于隶书的衰落...
三国 魏 1922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残高112厘米,宽46厘米,厚14.8厘米 此石经又称正始石经,是用战国古文、小篆、隶书三种字体刻写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及部分《左传》文字,一般认为共28块石碑,立于汉魏洛阳南郊太学(今河南偃师佃庄乡)讲堂西侧。 北魏时期部分石经被用作兴建佛寺的材料。东魏将这些石经迁往邺城,到河阳(今河南孟县)时,河岸崩坏,石经坠水,运到邺城的不及一半。...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拜占廷 酒具 1948年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 高6.7厘米、口径10.3厘米、足径4.6厘米、壁厚0.2厘米 这件杯非常精致,口沿内翻成圆唇,底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,平底。杯体淡绿色。腹部缠贴3条波纹作为装饰,每条波纹有10个波峰,3条波纹互相衔接形成网目纹。器壁很薄,内壁光滑,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,说明是采用模吹制法成型的。 模吹制法是用吹管...
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拜占庭 酒具 1970年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北魏遗址出土 高9.8厘米、口径11.2厘米、足径6.8厘米 这是北魏时期输入中国的西亚或中亚产品,带有强烈的希腊化风格,有学者认为是中亚巴克特利亚地区的产品。古印度贵霜帝国的中心区域巴克特利亚受古希腊人统治100多年,古希腊艺术对这一地区有重大影响。 北魏平定夏、北凉,征伐鄯善、焉耆、龟兹以后,打通了河西走...
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72厘米 此俑立于束腰台座上,双手执笏拱举胸前。戴冠,冠下有帻。从领间可看出着衣三重,内穿圆领蓝色衣,中着圆领白衣,外穿赭黄色交领宽袖袍,袖口镶绿色边。下身着白裳,长至足面。足穿上翘方头的舄。腰束大带,带尾于腰后折垂至足。前着“蔽膝”。 该俑着装与史书记载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大体相符。朝服、公服、祭服属礼服,亦称冠服...
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独孤思贞墓出土 高89厘米 此俑立于台座上,戴盔,穿甲,围绿色颈领,领下两角外卷作云状。盔、甲均以赭黄色为主,胸部的纹饰及甲的周边多是黄色及绿色釉,肩甲为龙首张口衔臂的形状。腰束绳形带。下身白裳长垂至地面,足穿靴。 此俑服饰基本写实。唐代甲胄主要是“明光甲”,头盔有护耳、护颈,背甲为一整片,胸甲分为左右两片,每片中心有一圆形护胸。胸甲和...
唐 明器 1955陕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1——11.5厘米 此套6件,均为男性,着圆领袍、裹幞头、系腰带,盘坐或跪坐演奏。所执乐器有竖箜篌、拍板、横笛、排箫、琵琶、笙。 排箫、笙、横笛是固有的传统乐器。排箫每管一音,直接用嘴唇吹奏。笙则是将多根竹管编排在匏斗中,竹管下端装簧片,利用簧片与管中气柱的共振作用发音。湖北随县战国的曾侯乙墓有最早的实物发现,其中笙共6件,...
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李贞墓出土 高36——37厘米 唐前期贵族墓中随葬的明器,注重表现外出活动,常见仪仗俑原群,是唐代贵族现实生活中出行仪仗队伍的模写。这几件骑马相是仪仗队伍的组成部分。骑马乐俑一般有击鼓俑、拍击乐器俑及吹奏乐器俑数种,有时还包括少量歌唱俑。这几件乐俑,少数马颈或肩部残留着鼓或鼓架,但大都乐器已失,无法判断原持何器。从演奏者的姿势猜测,当是一种马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